别的烂片只骗电影票,《731》不同,它还要骗你的感情!
吃爱国饭这件事,《731》的导演不是第一个。
其实题材选择这件事无可厚非,因为观众对抗日电影的需求其实是被抑制的。
但是,你拍抗日电影的前提,首先你要以拍一部电影的标准来拍。你不是拍MV,你也不是做PPT,更不是放个碗来收钱就完事了,你必须是一个有情节。有起承转合的电影。
而《731》却呈现出一种让人震惊的敷衍,让人感受到浓浓的吃爱国饭的优越感;
既然我拍的是爱国电影,观众还需要什么剧情呢?我只要一说日本人坏。观众就能接受了。观众的智商也就到这个程度了,掏钱吧。
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731》导演解决电影结构的三板斧:字幕、音乐、慢镜头
在逻辑的不合理,主角的光环之外,让我忍无可忍最重要的地方,就是电影结构推进全靠三板斧:字幕、音乐、慢镜头。
比如说,到了情节紧张的部分了,观众设想应该是接下来怎么紧锣密鼓了,导演竟然就开始放一些貌似悲伤,但是特别缓慢的音乐,
背后的企图就是:
情节是没有什么情节推进了,大家这个时候一起默个哀吧,悲痛悲痛吧,就别想着看后续了。
用音节打破观众的情节期待,电影特别像一截有一截的MV缝合在一起,电影的完整性等于0。
但是如果你像我一样不死心,就还是在想接下来要发生什么,导演立刻给你在关键时刻来个慢镜头,把你的期待再次拉缓,期望把你注意力转移到对他的欣赏上:
看,我多么会拍慢镜头!我拍得多么唯美。
而你如果跟我一样,完全不能接受这种随处可见的毫无疑义的慢镜头,那么导演就会拿出他最后一招:
上字幕。
这个是有些观众是致命一击。
剧情卡了以后,你一头雾水,导演忽然甩出黑底白字,就像从731陈列馆抄了几行字,你就会被这些史料吸引了。
而你如果跟我一样,还不死心,还是想要看电影,导演没招了,就蹭蹭蹭一堆史料甩过来,一直甩到大结局,片尾曲来了还要甩。
怎么样,我这个电影是不是跟731关系很紧密?
导演的心路历程大概就是我猜的这样。
因为你但凡尊重观众。就不会营销自己拍了这么多年。
拍了这么多年,拍成这个样子,不是导演能力太差,就是导演能力太差。
其实我国观众相比其他国家的观众,对爱国电影的宽容度已经很高了。
但凡你是爱国电影,大家不论题材,都会先买票支持。
问题是,观众敬你一尺。你身而为导演,也要懂得敬观众一丈啊。
不能因为观众喜欢这种题材,就利用观众对软肋瞎搞啊!
其实你但凡把这个故事讲合理。你不需要任何新浪潮的手法,你也不需要有任何电影形式的突破,你老老实实拍。观众就能接受了。
就像这个食材观众已经认了。你随便炒一下就行了,但是你非要端一盘馊了的出来。
过分了!
高桥蓝volleyball
· 重庆我从不讨厌抗日神剧,因为抗日神剧不坑钱有完整的剧情我爷奶也真爱看,但这部电影我是真的讨厌,原因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