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板]揭秘车企模糊宣传的芯片陷阱:Orin≠高算力,Thor也分三六九等
车企绝对不会告诉你,同样是orin芯片,算力竟然相差3倍,有的thor芯片,也只和orin x半斤八两。车评人的试驾稿里只写基于Thor平台,不会告诉你具体型号和算力 。于是,同样打着L2+的车型,算力差四倍也能混进同一赛道。一场关于汽车芯片的集体模糊宣传正在行业中蔓延,消费者在Orin芯片和Thor芯片的光环下,却不知道实际装车的可能是性能大幅缩水的版本。
之前收到一个粉丝的私信,说他今年购买的宣传“英伟达orin芯片+城市NOA”的“高阶智驾版”新能源汽车,半年过去城区功能迟迟不推送。最后发现核心芯片竟是Orin-N,算力只有84 TOPS,根本跑不动官方演示的端到端模型。4S店却理直气壮地回复:“我们没撒谎,确实用的Orin系列。”
这种模糊宣传已经成为行业心照不宣的惯例。车企乐于用系列名称而非具体型号来宣传,让消费者产生“高配”的错觉,而实际装车的可能是该系列中性能最低的版本。
英伟达Orin系列包含多个型号:Orin-X算力达到254 TOPS,而Orin-N算力仅有84 TOPS,两者性能差距三倍之多,但都被笼统地称为“Orin芯片”。更夸张的是,Orin N单颗采购价相比Orin X相差接近150美元。折算到终端贵出整整一倍,可算力却从254 TOPS缩水到84 TOPS,降幅达三分之二。
通常城区NOA要在120 km/h下跑10 Hz端到端网络,单帧参数规模120 M,单路摄像头300 Mbps,至少需要180 TOPS冗余。84 TOPS只能把帧率降到3 Hz或者砍掉模型分支,这就导致夜里雨天情景式体验极差,可车主只会怀疑自己的操作不当。
更夸张的戏码已经在这一代的Thor系列继续上演。英伟达Thor系列实际上分为五个版本:从最强2000TOPS的Thor-Super到仅比orin x好一点点Thor Z,7倍的性能差异足以支撑完全不同的智能驾驶功能,但在宣传中往往被统一称为“Thor芯片”。官方新闻稿里上千TOPS、舱驾一体喊得震天响,但真正被车厂锁定的Thor-U芯片,一般的VLA模型只能释放出500 TOPS的算力,而1000 TOPS的Thor-X目前只有文远知行推出的GXR Robotaxi在商用车领域搭载使用。Thor-X的典型功耗高达130 W,需要专门配备冷却模块,普通乘用车的配电盒可能就很局促了。也就是说,明年大家能买到的“Thor车型”大概率是700 TOPS版本,真要到1000 TOPS还得等散热、电源、EMC全套重新认证,时间表至少拖到2026年中。当然VLA模型的优化对算力的释放也至关重要,实际释放算力往往达不到厂商宣传的算力高度,我们后期再聊,感兴趣的可以关注一下。700 TOPS跑BEV+Transformer做城市场景,单帧延迟58 ms,刚好压线满足60 km/h跟车,一旦车速上到80 km/h就必须剪枝20%权重,这样的体验降级车主根本察觉不到,因为仪表盘还在显示智驾激活中。
国产芯片阵营同样存在这类问题。地平线征程6系列被拆成六档,最高配与最低配之间有50倍的性能差距,但宣传时往往只说“搭载地平线J6芯片”。
更为复杂的是,同一芯片型号在不同车企的车型上表现也可能大相径庭。这取决于车企的软件优化能力、传感器配置和系统集成水平。一颗高性能芯片如果配搭低质量传感器和拙劣算法,实际表现可能还不如低配芯片优化得当的系统。
为什么车企要玩这种文字游戏?背后有着复杂的行业现实。
首先是成本压力。一套完整L2+智驾方案成本约7000元,而采用地平线等供应商的方案可压缩至3000元以下。车企在价格战中为了维持利润,不得不寻求降低成本的方式——使用低配芯片是方式之一,但宣传时却沿用高端系列名称。
其次是技术依赖症。研发一颗车规级智驾芯片需要至少20亿元投入、5年周期和千人级团队。除蔚来、华为、小鹏等头部玩家外,80%车企全年研发投入不足50亿元。缺乏自研能力的车企只能依赖供应商方案,却又想在宣传中显得技术领先。
第三是消费者认知差距。大多数消费者分不清芯片自研与算法调参的区别,更不用说同一系列芯片中不同型号之间的差异了。这种信息不对称给车企留下了操作空间。芯片供应商对此往往保持沉默。为扩大市占率,供应商往往默许车企摘桃子,不公开否认车企的“自研”宣传。这种供应商噱声,车企狂欢的局面得以维持。
这就造成了现在配置单里只写“搭载英伟达Orin芯片”,不会告诉你是一颗还是两颗,是N还是X;媒体试驾稿里只讲“基于Thor平台”,不会写具体型号和功耗。同样打着“L2+”的车型,算力差四倍也能混进同一赛道。
要让芯片陷阱现形,唯一的办法是把算力、功耗、核心数像发动机排量一样写进铭牌,让消费者一眼可比。而我国的相关法规还在路上。
在此之前,我们只能自救:选车时别只听“Orin”“Thor”“征程6”这几个大字,一定要拿到配置表的“小字”——芯片型号、算力数值、几颗芯片、功耗上限,再对照官方演示视频里的功能,看是否匹配。如果实在查不到也可以私信小橘子。如果4S店支支吾吾,基本就能判定是低配冒充高配。
另一个简单的“土办法”是问城区NOA的帧率和车速,真正254 TOPS以上算力可以在120 km/h下跑10 Hz,低于这个指标大概率被砍过模型。
对行业来说,算力“军备竞赛”已经走到分水岭,再靠一句“我们用的是Orin”就能溢价的时代该结束了。2025年9月的统计数字显示,国内L2及以上渗透率已突破55%,可城市NOA渗透率只有11%,核心瓶颈不是算法,而是高低配芯片混卖导致体验参差不齐,消费者信心受挫。
芯片厂、车企、监管三方都必须正视:算力不是营销话术,而是硬指标,必须像油耗、碰撞星级一样公开透明。只有当“Orin-N”“Orin-X”“Thor-U”“Thor-X”不再被一句“Orin”掩盖,只有当“征程6E”“6M”“6P”不再被一句“征程6”混淆,智能驾驶才能真正从PPT开进现实,而不是在配置表上“虚胖”。可如果没人把算力的真相说清,那些闪着蓝光的芯片就只是一颗颗被提前透支的“期货”,而真正的“未来”还在远处红灯前徘徊。
素质不详遇强愈强
· 江苏科普贴
tracy81
· 江苏Thor U 不是一直宣传的700tops算力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