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老球迷,闲来吹一吹杨瀚森...
哇~~~开心,NBA终于又出现一位有稳定轮换的中国球员了,而且上一场还爆了,这几天没事就看到网上铺天盖地的夸赞,嘴角有点压不住,不禁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眼中的杨瀚森。
第一次听见“杨瀚森” 这个名字与NBA产生关联,是在2025年4月——当他通过经纪团队正式宣布参加选秀时,我随手翻了翻当时各媒体的顺位预测,几乎所有榜单都将他排在二轮中下游。那一瞬间,心里没有丝毫波澜,甚至下意识冒出一个有些麻木的念头:或许,这又是一个在NBA短暂驻足的中国 “寻梦人”。是下一个丁彦雨航?还是重走周琦的老路?就算运气好,顶破天也不过是复刻易建联的轨迹,在异国赛场留下几段零散的高光,最终归于沉寂。
可后来的剧情,却完全跳出了预设的剧本。随着6月选秀日逐渐临近,杨瀚森的预测顺位像被按下了“加速键”:从二轮中游窜至首轮末段,再到多家权威媒体将他列为“潜在首轮惊喜”,每一次排名变动都在刷新外界的认知。直到6月26日巴克莱中心的选秀夜,当NBA总裁念出“波特兰开拓者队,在首轮第16顺位选择——杨瀚森”时,全场的欢呼声里,我才真正被这份意外击中。
他不仅成为继姚明、易建联之后第三位中国籍首轮秀,更是近九年里首位叩开NBA大门的中国球员。镜头扫过开拓者管理层席,教练组与制服组人员难掩兴奋的击掌,那份“如获至宝”的雀跃,让后面几个原本手握相近顺位、却错失他的球队显得格外落寞——想必他们此刻满是“望洋兴叹”的遗憾。也正是在这一刻,我忍不住好奇:这个20岁的中国小伙,究竟藏着怎样的实力,能让挑剔的 NBA 球队如此青睐?他,真的 “香” 到值得一场顺位的逆袭吗?
选秀落幕的兴奋劲儿还没褪去,我就开始疯狂搜罗杨瀚森的新闻与比赛集锦——网上早已炸开了锅,“中国约基奇”的标签被反复提及,这让我对他的 NBA 夏季联赛首秀多了几分按捺不住的期待。
终于等到开拓者对阵勇士的夏联首战,开场第一个回合就就把老哥我直接装进去了:杨瀚森站在三分线外持球,眼神扫过防守阵型后,一个轻巧的变向绕过防守人,手腕轻抖送出击地传球——球领人、人追球,队友心领神会切入篮下,接球就是一记暴扣。我下意识地“啊”了一声:这......也太高级了吧?是顺风顺水的巧合吗?还没等我细想,他又在三分线外觅得机会,单手托球精准找到内切队友,球像装了导航般稳稳送到队友手中。这一次,我彻底服了:这哪是像约基奇,这策应感简直就是翻版!
那场比赛,他用10分4篮板5助攻3盖帽的全面数据填满了技术统计栏,每一项数据都透着“超出预期”的惊喜。赛后新闻发布会上,主教练比卢普斯笑得合不拢嘴,对着镜头毫不吝啬夸赞:“Good job, Hansen!” 短短两个词,却像一颗定心丸 —— 开拓者“验货成功”。
后面几场夏联,杨瀚森更是把“全能”二字诠释得淋漓尽致:外线三分抬手就有,内线封盖如同定海神针,挡拆后顺下的终结干脆利落,背身单打的脚步也尽显扎实。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次灵光乍现的进攻:他在外线接球后突然转身,衔接一记流畅的欧洲步直杀篮下,虽最终因对抗导致球被帽,可那份敢于在NBA赛场展现技巧的勇气,已然让人眼前一亮。
更难得的是他身上那股与年龄不符的自信,以及几乎要溢出来的表达欲。球场上,你总能看到他用手势指挥队友跑位,用喊声提醒防守站位,仿佛天生就是场上的“指挥官”。而数据也印证了他的价值:当他在场时,开拓者夏联球队净效率值高达 + 18.5,一旦下场,球队攻防立刻变得散乱——这种“在场与否直接影响胜负走势”的能力,在年轻新秀里实属罕见。
忍不住又感叹:杨瀚森的夏联表现,哪儿只是“亮眼”,简直是 “高级” 到超出想象。当然,他的短板也藏不住:体能在高强度对抗里撑不住,末节动作明显变慢;防守时总爱跳起来封盖,特别容易被对手的假动作晃到,吃犯规的问题也挺突出。 而他四场夏联里,有两场都吃到了5次犯规(兴许是夏联犯规数上限有10次的原因),这些都是他接下来要好好打磨的地方。不过用比卢普斯的话来说,“小杨会的都是教不了的,不会的可以后期练出来”。
说到这里,我不禁开始思考:杨瀚森究竟凭什么能被NBA选中?他的 “强”,又到底藏在哪些地方?
其实NBA 赛场从来都是强强对话的战场,只有比对手更强,才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回溯联盟历史,不同时代的“强者”有着截然不同的标签:90年代的乔丹,强在顶级的身体天赋与无解的篮球技术,更胜在那份“永不言弃” 的求胜心与钢铁般的意志力;21世纪初的奥尼尔,靠着摧枯拉朽的身板,像巨石碾轧般统治篮下;科比、詹姆斯、韦德这些登顶过总冠军的球星,也无不是 “天赋怪”“鸡血怪” 或是“进攻大师”——他们的强,核心是极致的个人能力。那时候的比赛逻辑也相对直接:把球交给球队老大,关键时刻靠个人能力解决战斗;就算为了分配体能,前几节带动队友,最后5分钟也总会用“巨星单打”肢解对手,用个人的“强”压制全场。
当然,联盟里也有过“另类强者”——波波维奇打造的“GDP马刺”,就跳出了“巨星单干”的框架,以团队篮球为核心,专打所谓的“easy ball”(轻松得分),用默契配合撕开对手防线。后来库里引领的小球时代来临,勇士王朝的建立更是把这种理念推向新高度——别忘了,勇士主帅科尔正是波波维奇的弟子,球队的篮球哲学里,始终藏着 “团队至上、追求智慧篮球” 的基因。再到如今的联盟“纯实力第一人”约基奇,他更是把“聪明打球”做到了极致:在场上永远做最正确的选择,能自己进攻,也能带动队友,进攻、助攻、防守无所不包;哪怕看着一身肥膘、动作慢悠悠,却强得让人害怕。
看到这里忽然发现,NBA对“强”的定义,早已悄悄变了。想靠一两个人的 “单打强”夺取总冠军,变得越来越难;这个时代更需要的,是像库里那样不知疲倦跑无球的“战术支点”,像詹姆斯那样眼观六路的“场上指挥官”,像约基奇那样耳听八方的“团队大脑”。打个或许不恰当的比方:以前的篮球比赛,就像《壮志凌云》里阿汤哥驾驶着F-14“雄猫”战斗机,和敌机近距离缠斗,靠战机性能与个人飞行技巧摧毁对手;而现在的篮球,更像现代空战——你有“阵风”战机再厉害,我根本不给你近距离博弈的机会。约基奇就像一架综合性能超强的预警机,稳稳盘旋在战场上空,收集对手所有信息,然后给出最精准的应对方案:你防守松懈,我就重拳出击;你来势汹汹,我第一时间把信息传递给身边的“歼 - 20”(队友),再通过远程制导完成一击必中。
而杨瀚森,显然就是契合这个时代的“高级预警机”。
更难得的是,他的“强”,还不止于球技,更藏在性格里。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杨瀚森是出了名的 “移动社交达人”:主动和队友互动交流,有时候热情得能把队友逗得不好意思——这在中国球员里,太罕见了。毕竟传统里,中国人的性格多偏内敛、慢热,可这种性格放在竞技体育里,往往弊大于利。球场本就是 “荷尔蒙井喷” 的地方,需要用即时的行为、语言告诉队友:我的状态怎么样,我有什么想法,我已经完全融入团队。团队篮球从不是 “蒙头努力” 就能做好的,更何况职业篮球本质也是“职场”,需要用热情和主动去融入球队、拉近队友距离。这里忍不住提一句易建联:他短暂的 NBA 生涯里,除了技术适配性,内向的性格其实也让他很难快速融入球队文化,多少影响了发展。
再看杨瀚森:外向开朗,见人就乐呵呵的,深谙“伸手不打笑脸人” 的处世之道;更重要的是,他身上的自信与聪明——球场上坚信自己做的每一个选择都是正确的,还敢主动指挥队友跑位、参与战术,这份“不怯场”的气场,对年轻球员来说太珍贵了。
遥想当年大姚的火箭时代,作为球迷的我们其实很幸福。哪怕球队一次次止步首轮,哪怕姚麦组合总被伤病困扰,可正是这些“不完美”,反而给了那一代球迷最完美的青春记忆。其实对我们来说,看球未必非要见证“夺冠时刻”;比起最终的奖杯,“见证一个球员从青涩到成熟” 的成长剧本,才更动人。真心希望杨瀚森能不负这份期待,在NBA打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生涯——不管未来是一帆风顺,还是会遇到挫折,我们都愿意做那个“陪他成长”的球迷。
一出手就知道有了
· 湖南写这么多,给你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