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荣耀:密使一号!吴石

avatar
关注

北京福田公墓,一排排墓碑静默伫立,其中一座朴素的墓碑前,鲜花层层叠叠,形成了一道高约1米、长约5米的鲜花墙。这些花是献给一位传奇人物的——吴石,国民党高级将领,却成为中共潜伏在台湾最深的“密使一号”。

一部名为《沉默的荣耀》的电视剧热播后,这位沉默已久的英雄事迹重新被世人关注。吴石,这个曾经被历史尘封的名字,如今已成为信仰与忠诚的象征。

吴石,1894年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寒儒之家。18岁时,他参加福建辛亥北伐学生军,开启了军旅生涯。

年轻的吴石才华横溢,在军事学习上展现出非凡天赋。21岁时,他以第一名的成绩从湖北武昌第二预备军官学校毕业;23岁时,又以同期第一名的成绩从河北保定军官学校毕业,被同学们称为“吴状元”。

37岁时,他考入日本陆军大学,因“能文能武、能诗能词、能书能画”被誉为 “十二能人”

从日本回国后,吴石进入国民政府的陆军大学任教,1936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抗战期间,他参与策划指导长沙、湘桂、桂南、昆仑关、桂柳等重大会战。

昆仑关战役被称为“硬碰硬的血战”,面对日军王牌部队第五师团,时任桂林行营参谋处处长的吴石因连夜作战,累瘫了,蚊帐被蜡烛烧着,幸亏卫兵及时扑灭才幸免于难。

然而,这样一位才华横溢、身居要职的国民党将领,却在对日抗战胜利后逐渐对国民党失去信心。

吴石亲眼目睹了国民党部队变“接收”为“劫收”,弄得人民苦不堪言。他对“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局面深恶痛绝,特别是蒋介石违背广大民众和平建国的意愿,悍然发动内战,让吴石感到非常失望和苦恼。

“国民党不亡是无天理”——他多次发出这样的喟叹。

吴石政治倾向的转变深受与他成为“生死之交”的何遂的影响。在何遂的引荐下,1947年4月,吴石与中共中央上海局建立了联系,毅然投身隐蔽战线。

从1947年开始,吴石利用职务之便进行军事核心机密的收集和传递,冒着随时暴露牺牲的风险,为共产党收集传递大量军事核心情报。

1949年3月,上海愚园路俭德坊2号,中共地下党员何康的寓所,国防部史政局中将局长吴石依约前来,带着一份绝密情报。

何康惊讶地发现,这是国民党军队的长江江防兵力部署图,“图上标明的部队番号竟细致到团”。

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向长江北岸挺进,通向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的道路已经打开。吴石提供的这份情报让解放军确定了渡江主攻方位,“对渡江作战很有帮助”。

从1949年初开始,吴石经常乘火车往返于上海和南京之间。这两地是特务遍布的“虎穴”。他大多乘晚上8点或9点的列车从南京出发,于次日凌晨三四点抵达上海,亲自递送情报。

吴石之所以是共产党隐蔽战线功勋卓著的无名英雄,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在渡江战役等关键节点提供了核心情报,为解放战争战事的加速结束作出了特殊贡献。

1949年,吴石出任福州绥靖公署副主任。他利用这一特殊身份,通过化名吴寿康的中共中央情报部福建情报小组负责人谢筱迺,向中共提供了包括国民党在福建及台湾的军力部署等在内的诸多重要情报。

中共中央对吴石提供的情报极为重视。据谢筱迺回忆,他曾按照中央领导指示与吴石核对国民党部队一个番号。吴石问:“周恩来先生看得到吗?”看到谢筱迺点头后,吴石露出了满意的神情。

1949年8月,吴石突然接到从台湾发来的急电,命令他即日赴台。当时的台湾处在白色恐怖下,为了配合中共地下党的工作,吴石毅然决定去往危机四伏的台湾。

吴石携夫人王碧奎和最小的一双儿女,从福州飞往台湾,将大儿子吴韶成和大女儿吴兰成留在了大陆。自此,一家人相隔海峡两岸,再相聚已是30多年后。

在赴台前,吴石与他的好友、中共特别党员吴仲禧见了最后一面。吴仲禧问他此去是否有把握,如果不去可转赴解放区。

吴石却说:“我的决心已下得太晚,为人民做的事太少了。既然还有机会,个人风险算不了什么。”

抵达台湾后,吴石以“国防部”参谋次长的身份进入国民党军事机构最高决策层。他做出甘冒斧钺的选择,开展情报搜集工作,同时积极与岛内外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络,逐渐搭建起隐秘的情报网络。

他就像一柄直插敌人心脏的利刃,一份份绝密情报被送到党中央的手中。

每周六下午4点,化身来台看望外孙的“陈太太”——中共华东局特派员朱枫会前往位于台北市青田街的吴公馆,将吴石准备好的情报取回,再经由秘密渠道从香港传到内地。

1950年初,风云突变。中共台湾省工委书记蔡孝乾被捕,他记事本上“吴次长”几个字,给了特务们一个重要线索。 蔡孝乾的叛变与投敌,让吴石被捕入狱

吴石将军在狱中遭受各种酷刑,被反复审讯,一只眼睛因此失明。但国民党当局也称“对吴石的侦讯是最困难的事”。吴石在狱中遭受反复的酷刑审讯,哪怕一只眼睛失明,他始终坚贞不屈。

在狱友眼中,吴石“看不出什么表情,可以说是相当镇定”。

狱中,他断断续续草拟了一封绝笔书:

“余年廿九,方与碧奎结婚,壮年气盛,家中事稍不当意,便辞色俱历。然余心地温厚,待碧奎亦克尽夫道。碧奎既能忍受余之愤怒无怨色,待余亦甚亲切。卅年夫妇,极见和睦。此次累及碧(奎),无辜亦陷羁缧绁,余诚有负。

学女,乖乖,要小心好好的(地)看着,一切家中事请教胡伯伯,並请其照顾帮忙,门户好好的(地)看,东西要收拾清楚。爹字。”

这份绝笔有对妻子的思念和感激之情,以及对人生的无限眷恋,还有对子女的牵挂。

1950年6月10日,国民党当局按照蒋介石的杀人密令,将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押赴刑场。面对死亡,吴石从容自若,留下了最后的诗作:

“五十七年一梦中,声名志业总成空。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

下午4时30分,枪声连续响起,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四位烈士血洒台湾。吴石牺牲时,公开身份是国民党陆军中将、参谋次长,是国民党政权垮台、偏安台湾后被屠杀的第一位国民党高级将领。

吴石的牺牲,对他分散在海峡两岸的家人来说,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在台湾,吴石的妻子王碧奎也被捕入狱。她后来在多方营救下获释出狱,含辛茹苦抚养幼子幼女长大。

王碧奎靠帮人缝补、帮佣来维持生计。期间与大陆长子吴韶成、长女吴兰成长期失联。

吴石被捕时,他在台湾的两个孩子——次女吴学成和幼子吴健成一夜间成了无家可归的孤儿。

年仅16岁的吴学成为了养活7岁的弟弟,被迫辍学赚钱。因为年纪太小,她只能在街边帮人做些缝补,换取一点稀粥来养活弟弟。

在海峡对岸,吴石的长子吴韶成和长女吴兰成也因父亲的“国民党高官”身份,在历次政治运动中承受着巨大压力和不公。

1972年,不甘心父亲身份不明不白的吴韶成,鼓起勇气给周恩来总理写了一封信,请求组织查明真相。这封信得到了周恩来和叶剑英的高度重视。

1973年,国务院追认吴石为革命烈士

当吴韶成和吴兰成兄妹俩拿到那份迟到了23年的烈士证明时,他们长跪在地,失声痛哭。笼罩在他们身上几十年的阴影和不白之冤,终于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1982年,在有关部门的关照下,王碧奎与留在大陆的一双儿女相见。1991年,吴石将军的遗骨终于回归大陆,3年后,与妻子合葬于北京福田公墓。

吴石的后人们,用各自的方式延续着将军的爱国精神。

长子吴韶成,毕业于南京大学经济系,后分配到河南省工作。在历次政治运动中,他因“台湾关系”受到冲击,但始终坚守父亲“做一个对民族、国家有用的人”的教诲,成为河南省金属材料公司的副总工程师,在专业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长女吴兰成走上医学道路,成为著名中医药专家。她说:“父亲牺牲时,我以为他是国民党军官,内心一直很矛盾。直到1973年收到烈士证明,我才明白父亲是怀着怎样的大爱,做出了那样的选择。”

在台湾长大的次女吴学成和幼子吴健成,在母亲王碧奎含辛茹苦的抚养下长大成人。吴学成后来赴美留学,成为计算机专家,而吴健成则在美国从事科研工作。

2013年,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内建起了“无名英雄纪念广场”,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四位烈士的雕像巍然屹立。这里已成为缅怀为祖国统一而牺牲的英雄们的重要场所。

历史会记住每一个为民族解放和统一事业献身的灵魂,即使他们曾隐没在深沉的暗夜之中,其光芒也终将穿越时空,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

说句题外话这部剧能光明正大的播出,是不是证明解放已经进入了倒计时了。

发布于北京阅读 42342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常伯略上思

他不为名利,也不是共产党员,他也没有背叛他心中那个天下为公的党国。伟大!

亮了(277)
查看回复(4)
回复
discusser-avatar

runaway001楼主

· 北京
常伯略上思他不为名利,也不是共产党员,他也没有背叛他心中那个天下为公的党国。伟大!收起

他已经是我们的同志了!

亮了(124)
查看回复(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