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内容回顾:
讲一下力量训练负荷的问题,也就是来回答“用多大重量训练长肌肉?多大重量长力量?”这类问题。这是最基础最基础的力量训练知识了,但很多人还是不知道。
所以,健身人群当中会出现各种奇怪又滑稽的疑惑,比如小重量能增肌吗?徒手能增肌吗?5x5增肌效果好吗?等等。
其实这类问题很简单,学术界也早就有了定论,关键是民间一直搞不清楚。
什么决定肌肉力量?
决定肌肉力量的,是两个因素:肌肉收缩单位的生理横截面积、神经控制因素。前者基本是说,肌肉越大,收缩力量也越大,这很好理解。
但是这里面具体情况也很复杂,严格来说,肌肉体积跟肌肉力量不是绝对正相关的关系,因为肌肉还有个含水率的问题,水可以增大肌肉体积,但是不能收缩产生力量。
而且,肌肉里除了水分,还有一些东西也不能主动收缩产生力量,比如肌肉里的各种结缔组织。但结缔组织不能产生主动收缩力,却能产生被动的弹性收缩力,这在运动的时候,也能提高肌肉力量。我前段时间讲过超等长收缩,里面就有肌肉的弹性收缩力。
还有羽状肌,它的力量还跟羽状角有关,就更复杂。
但这些我们都不用管,我们可以就粗略的认为,肌肉越大,收缩力越大。因为针对个人,宏观上来看,确实是这么回事。
我们重点说一下第二个因素,神经控制因素。
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肌肉的力量大小,不光是看肌肉有多少,还看这些肌肉具体怎么使用。打个比方,你有100个兵,他有1000个兵,他的战斗力就一定比你强10倍吗?不一定,这还要看士兵的训练情况、士兵的士气、忠诚度和你的战术策略等等。
军事上,以少胜多的例子不少,肌肉力量也一样。最典型的例子,我们看新闻就能看到。某小区起火,人们都往外跑,但某老太太为了抢救个人财产,不顾安危,冲入火场,抱起几十公斤的大电视机,跑的比兔子还快,年轻小伙子也没这种战斗力。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人一急眼,神经对肌肉的控制就不一样了,用俗话说,最大化发挥了潜力。这类戏剧化但真实的例子告诉我们,力量的大小,肌肉多少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看神经怎么控制这些肌肉。
这是一张特别经典的图,表示力量训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改变。
红色线是肌肉肥大,也就是把肌肉练大了。我们看,随着训练时间的延长,肌肉肥大程度明显提高,最后到一个平台期就上不去了。
但我们看绿色线,这是肌肉力量,肌肉力量增长的程度比肌肉肥大本身大得多。这就是因为神经控制能力的提高,也在提高肌肉力量。紫色线,就是神经控制因素。
最后我们还能观察到,在训练的最初期,神经控制因素那条线,也就是紫色线,要比红色线提高的快。这是说,在力量训练的初期,力量的增长,更主要是靠神经控制能力的提高实现的,这也是力量训练里非常重要的规律。
也就是说,神经控制因素,能提高肌肉力量,肌肉肥大,也能提高肌肉力量,那刚开始训练的那段时间,谁提高的更多?神经控制因素。
为什么?很简单,神经控制能力的提高不需要消耗太多能量,增加若干神经链接就行,消耗的能量当然比长很多肌肉少得多。这就好像,过去打仗,铺一根电话线,提高了指挥通信能力,就能让战斗力明显提高,这比增加士兵划算得多,一根电话线才多少钱。
只有到了后来,“倍增器”的方式已经没有提高空间了,那么就要实打实的增加“硬实力”了。对于力量训练来说,就是肌肉更明显的增大。
提高最大力量怎么练?
既然,肌肉的力量跟神经控制因素和肌肉的大小都有关系,那么想要提高最大力量,这两种手段就都不能放过。那该怎么练呢?看这个研究。
这类研究也很多,这是很典型的一项。这个研究就是说,用大重量(3-5RM,低重复)、中等重量(9-11RM,中重复)、轻重量(20-28RM,高重复)来做力量训练,哪种提高最大力量效果更好?发现都是大重量。
原因是,用大重量,最有利于刺激神经控制水平的提高来提高肌肉力量,所以在单位训练时间里,一般提高最大力量的效果也最好。
关于这类研究,我们要注意几点:
1、“大重量”怎么定义?“大”和“小”,是模糊的概念,也是相对概念,每个人的标准都不一样。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有的人说“大重量”,其实并不够大,有的人说“轻重量”,其实也不轻。
以前就出现过这种情况,有些书说,“用轻重量训练最适合增肌”,读者就以为是15-20RM那种重量。其实,作者是站在举重训练者的标准上来说的,因为举重运动员,主力的训练重量,常常能高到1RM上下,所以他们觉得,10-12RM就是轻重量了,其实这在整个力量训练负荷谱上,一般属于中等重量。
尤其有些运动明星,或者健美明星,说话没个准逻辑,也不严谨,很容易表述错误。所以,想知道最准确的意思,还是要看具体RM。
2、用多大重量,跟训练年限有关。
比如新手,没训练过,那么哪怕用很低的重量,也能明显提高力量。但训练老手就不行了,就需要用更大的重量。其实增肌也一样,使用多大重量,都要结合训练年限。只不过说,从整体上看,大重量,更能提高最大力量。
3、也要区分动作。越是多关节复合动作,这个规律越明显。
也就是说,越是复杂的,有更多关节参与的动作,越符合研究当中这种规律。而简单的单关节动作,也是这个规律,但相对就不那么明显。研究中的三个动作,基本就是这种规律,坐姿伸腿是单关节动作,最简单,三种不同重量的效果也就差别不那么大。
原因很简单,越是复杂的动作,有越复杂的神经控制因素,所以训练起来,神经控制因素的提升空间也越大。这就好像,训练一只猴子,跟训练一只苍蝇,不同的训练手段的效果,在猴子身上的差别一般更大。苍蝇毕竟太简单,怎么训练都差不多。
最大化增肌该怎么练?
我们最后看一下力量训练的整体的规律。
这张图片本来是彩色的,译本用的是黑白印刷,所以规律不那么直观,但我一解释大家就知道了。
上面和下面的数字,就是RM数,越往左,RM数越大,也就是使用的训练重量越小。四个拦,分别是肌肉最大力量、爆发力、肌肉增大、肌耐力。
结合起来看,也就是告诉我们,什么RM数,最有利于提高什么力量。
提高的效果,看字体和粗细,字体越粗越明显,就说明效果越好。还有颜色,但这个地方图中不那么明显。
总的来说,对于提高肌肉最大力量,1-6RM效果最好;增肌,8-12RM最好;肌耐力,是RM数越小效果越好。注意,这也是运动医学界一直以来的共识。
还是需要强调几点:1、这没有考虑训练年限,仍然是大体的规律。
2、爆发力这一栏就不要看了,爆发力跟两个因素有关:肌肉最大力量和力量的发挥时间。所以,训练爆发力,要用两种方式,除了最大力量的训练(低RM数训练),还有轻重量快速训练(高RM数训练)。
3、肌肉耐力也分力量耐力和有氧耐力,很复杂,但总的来说,耐力都是用相对轻重量的多次重复来提高。
总结
1、什么轻重量增肌、徒手增肌,都是半扯淡。
轻重量、徒手也能增肌,但很难做到增肌最大化,效果要差得多。要想达到最好的增肌效果,还是要器械更方便更有保障。
当然,徒手也看具体动作怎么设计,徒手动作不见得都无法达到足够的RM数,比如俯卧撑,不负重的话,完全徒手,没什么意义。但背个很重的书包,或者干脆背上趴个人,也能达到足够的负荷。
但这需要非常丰富的训练经验,受伤风险要高很多,同时,这样训练其实也不能算真的徒手训练了。
用真正的训练器械提供负荷,还是用乱七八糟的别的东西(包括人)提供负荷,说白了,还是追求足够的RM数。
2、力量训练负荷的规律,不区分肌肉。
有够一万个人说,什么肩部、腹部、小臂之类的肌肉,增肌要用轻重量。什么羽状肌、慢肌增肌要用轻重量。都不对。运动医学界的共识是,这不区分肌肉,都一样。
3、5x5增肌效果并不最理想,增大最大力量效果更好。
这种方法也能增肌,但不是最大化增肌的方式。另外,在增肌训练当中,尤其对于有一定训练年限的训练者,在中等重量(8-12RM)为主的训练负荷里面,周期性增加一些大重量(1-6RM),是更有利于增肌的,但是主力RM,仍然要用中等重量。
发布于安徽阅读 1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