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训练6分配,上了赛场就4分配,是怎么做到的?
你身边肯定有这么一种现象令我们既羡慕又困惑。
有一些人在日常训练中都是维持6分左右的配速,但是一到半马赛场上却能跑出4分的配速,比赛结果比平时会跑5分多,还一周一个间歇的成绩更好。
平时不是慢跑吗,为什么在比赛的时候就能跑这么快呢?
这看似不符合常理的现象,其实是有着科学训练和策略。
1、长时间有氧慢跑、堆量
长跑拼的是耐力,跑的多了耐力够了,配速也就快了。
你会发现他们平时的训练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进行时间够长、距离够长的有氧慢跑训练。
这里的 “有氧慢跑” 并非随意慢跑,而是有着严格的心率控制,一般来说,心率应维持在最大心率的 60%-75% 之间,这个区间被称为 “有氧心率区间”。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以根据基本的计算公式是【220-年龄】进行近似估算最大心率。
比如:30岁的跑者,最大心率约为190次/分钟,那么有氧慢跑时心率应控制在 114-142 次/分钟之间。
是的,保持较低心率的同时,运动的时间够长,单次距离也不短,通常都会跑 1.5-2 小时,甚至更长。
为什么时间要够长?
长时间慢跑时,刚开始消耗的糖原是慢肌纤维内的,等到慢肌纤维内的糖原耗尽,快肌纤维开始消耗糖原,速度的提升就是要有效训练快肌纤维。
这种慢的训练方式,进步虽然慢,但是持续在进步,通过日积月累,肌肉力量,身体的耐力和体力也在不断提高,最终达到一个质变。
2、平时心率足够低
低心率让心脏在训练中就得以更好地休息和恢复,减少了心脏负担。
平时训练140左右,甚至更低到120、130,上了赛道170甚至更高,体感上还是一样比较好。
这得益于长期低心率有氧慢跑,锻炼出了比较强大的心脏耐受力,让它逐渐适应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节奏。
在赛道上,4分配的时候心率飙升,心脏一样能顶住长时间、高心率、高强度的剧烈运动。
3、比赛当成了强度课
在跑步训练中,跑量有个 “二八法则” 。
就是说在训练总量中,80%的活动应保持较低的强度有氧慢跑,以建立持久的耐力基础,而剩下的20%则是可以选择中、高强度训练,以提升速度和力量。
比如:一个跑者的月跑量为100公里,那么按照“二八法则”,他可以安排大约80-90公里的慢跑。
80%甚至90%的低强度轻松跑可以增加有氧能力,提高跑者的心肺功能,同时减少运动损伤的风险。
那些平时6分配的跑友,虽然不像其他跑者一样一周一个强度课,但是他们把比赛视为自己强度课。
加上周围都是热情的观众、和同样充满斗志的对手,这种氛围更能激发跑者的潜能,所以在比赛能跑出来4分配这么一个完全超乎日常训练水平的成绩。
其实,从6分配速到4分多配速的跨越,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需要在科学的训练方式之下,在日常训练中持之以恒地进行长距离有氧慢跑,耐心等待心肺功能和心脏力量的逐步提升。
到了赛场才能释放潜能,突破自我!
你平时是如何进行训练的?欢迎大家留言分享!
叔孙高原
· 山东大约一周3-4次训练,其中一次强度,剩下的是有氧,比赛前一两个月,稍微提提速,月跑量大约200公里,大致能完成自己的比赛目标。无伤又不被跑步占用太多时间,个人认为是比较完美的平衡生活和跑步。
今夜月色太美
· 天津你只是看见他训练时的一部分而已,跑长跑照样也有力量训练,间歇跑只是一个项目,同时还有器械训练增强肌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