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驰(COROS)与佳明(Garmin)运动手表的一些关键参数对比与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跑步手表数据的对比研究分析,在研究手表参数的时候,也在关注高驰(COROS)手表数据。寻找两个手表体系中的共性与个性,为后期250-300训练营小伙伴的数据分析做前期准备工作。
佳明和高驰的相关参数统计如下,可能因为型号、配置有差异。
我们重点围绕「运动表现」、「训练负荷」、「速度划分区间」、「心率划分区间」四大模块展开,并结合与佳明(Garmin)的对比差异,帮助大家理解高驰数据体系的逻辑和应用场景:
一、核心参数定义与功能
1. 运动表现(Performance)
定义:运动表现是单次跑步后基于当前体能状态的即时评估值,以百分比形式呈现(如101%)。该指标通过对比实际跑步数据(配速、心率、疲劳度等)与历史能力基线,反映当次训练是否超常或欠佳。
解读:
>100%:状态出色(如天气凉爽、恢复充分),适合比赛或高强度训练;
90-100%:正常发挥,符合当前能力水平;
<90%:状态欠佳(如疲劳积累、睡眠不足),需调整训练计划。
与佳明的差异:
佳明的「训练效果」(Training Effect)以0-5分制量化,结合有氧/无氧效果,而高驰更强调动态百分比对比;
高驰的运动表现直接关联「跑步能力」,类似佳明的「跑力值」,但算法更侧重即时数据与长期能力的匹配度。
2. 训练负荷(Training Load)
定义:通过ACWR(急慢性负荷比值)量化训练压力,公式为:
ACWR = 周训练负荷 / 过去4周平均负荷
结合7天负荷曲线与疲劳值(0-100分),评估负荷合理性。
安全范围:
0.8≤ACWR≤1.3:负荷合理,风险低;
ACWR>1.5:过量负荷,跑者需警惕受伤。
应用场景:
备赛期:通过逐步提升负荷(如ACWR从1.0→1.2)刺激耐力提升;
恢复期:降低负荷至0.8以下,促进超量恢复,可用于赛前调整。
与佳明的差异:
佳明的「训练负荷」基于EPOC(运动后过量氧耗)计算,具体详见这篇文章《EPOC》;而高驰更强调ACWR与疲劳值的联动;
高驰的「7天疲劳趋势」直观显示短期压力。佳明则通过「身体电量」间接反映疲劳,具体详见这篇文章《电量》。
二、速度划分区间(基于乳酸阈值配速)
高驰将速度区间划分为6个等级,目标导向明确:
与佳明的差异:
佳明采用5个区域划分,可以按照丹尼尔斯的VDOT自行划分速度区间。本人按照目标成绩的VDOT划分,在手表中自行修改。
高驰基于乳酸阈值配速细化至6区,更贴近实际强度需求;高驰的「有氧动力区」对应佳明的「节奏跑区」,但区间边界更精准。在汉森体系中节奏就是马配。
三、心率划分区间(基于乳酸阈值心率)
高驰的心率区间与速度区间一一对应,采用阈值心率法划分:
与佳明的差异:
佳明支持「BPM」、「乳酸阈心率法」、「最大心率法」和「储备心率法」四个自定义模式,每个模式可以划分5区,优先推荐储备心率法,采用丹尼尔斯经典划分。
本人前期使用储备心率训练,现在已经改为乳酸阈心率训练。
高驰基于乳酸阈值配速细化至6区,更贴近实际强度需求;高驰的「有氧动力区」对应佳明的「节奏跑区」,但区间边界更精准。
四、其他关键参数
1. 平均等强度速度(Efficient Speed)
定义:基于当前体能状态的最优配速,平衡强度与能耗效率,用于指导长距离训练或比赛策略。
应用:若马拉松目标配速显著高于平均等强度速度,需针对性提升有氧耐力或调整目标。
2. 卡路里(Calories)
算法:综合心率、体重、运动经济性计算,区分有氧/无氧消耗占比(高驰更侧重运动经济性参数)
五、高驰与佳明的数据体系对比
六、训练建议
周期化安排:
基础期:70%训练量分配至「有氧耐力区」,提升脂肪代谢;
强化期:增加「乳酸阈区」比例至20%,搭配「速度耐力区」间歇;
竞赛期:通过「运动表现」>105%确认状态峰值,减量至ACWR=0.8。
避免误区:
不要盲目追求「运动表现」高分,需结合「训练负荷」平衡刺激与恢复;
「乳酸阈区」训练单次时长勿超过20分钟,避免糖原耗尽。
通过以上解析,跑者可依据高驰的「运动表现」调整训练强度,利用「ACWR」控制负荷风险,并基于速度/心率区间实现精准强度控制。
若需进一步对比佳明与高驰的具体数据差异,可结合实测案例进行分析。
来源:微信
靠飞你
· 上海佳明手表上就没有配速区间可以设吧,佳速度里倒是可以自己手动设
暂无更多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