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者秘籍:马拉松大数据告诉你:影响马拉松成绩最核心的因素是什么!

avatar
关注

普通跑者和精英选手之间的关键差异:不是天赋,不是装备,而是训练方法的科学性。

1)备战马拉松,月跑量多少合适呢?至少要保持月跑量150公里以上,一周有一次15公里的长距离,破三跑者月跑量高达400KM以上。跑量与成绩的相关性仅为0.62,远低于人们想象中的决定性因素!

2)每周跑4-5次的人比每周跑6-7次的人,马拉松成绩平均只慢7分钟,但伤病率却低了近70%

3)提升最快的跑者:80%低强度(Z1-Z2心率区间)+20%高强度(Z4-Z5)。成绩最好的跑者,训练配速变化幅度是成绩平平者的2.8倍!那些敢于将慢跑真正放慢的跑者,一年后能承受的高强度训练量比其他人高出43%,这直接转化为更好的比赛成绩。

4)超过62%的跑者完全忽略步频训练,步频与配速的相关性(0.71)比跑量与配速的相关性(0.62)还要高!提高步频是最容易实现的技术改进,通常8-12周就能形成稳定习惯。

无跑量,不参赛!但跑量也不是越多越好。最低月跑量与马拉松成绩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跑量的积累对马拉松成绩的提升有着显著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跑量的增加,运动成绩会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当跑量超过某个临界点后,运动成绩的提升可能会趋于平缓,甚至出现下降的情况。因为过度的跑量可能导致身体疲劳、受伤风险增加,身体的恢复能力跟不上训练的强度,反而影响了运动表现。

研究调查了跑马完赛次数在100次以上的非专业跑者的数据,由于样本数不高(调查人数在44人),仅作参考,这44人完成的100场马拉松,都达到了完赛的程度。

成绩230-300 每月平均跑量370km、其中受伤跑者1名,月跑在100km以下拉低平均跑量,去掉这个异常数据,平均跑量应在400+km

成绩300-330 每月平均跑量255km

成绩330-400 每月平均跑量235km

另外说明,400成绩之后的跑渣没有统计。

由此可见,月跑量和马拉松成绩呈现正相关性,也就是说跑得越多,成绩越好。这次数据是取自日本的跑步数据,和国人跑者数据存在差异,仅供参考。(数据比较老了)

RQ也有过统计,数据结果差不多:

台北马拉松

香港马拉松

月跑量对马拉松成绩的影响

最低月跑量要求‌:对于业余跑者来说,备战马拉松的月跑量至少要达到150公里以上,这样才能确保有足够的基础耐力进行长距离跑步‌。如果能够保持这个跑量,并且进行科学的训练,一般可以达到4小时到4小时30分钟内的完赛时间‌。

‌跑量的积累对马拉松成绩的提升‌:通过科学的训练计划,逐步增加跑量,可以有效提升马拉松成绩。训练计划通常分为三个阶段:耐力建立、最大摄氧量强化和配速训练。每个阶段都有具体的训练目标和方法,确保跑者在比赛中能够发挥出最佳水平‌。

科学训练计划对马拉松成绩的影响

‌耐力建立阶段‌:通过每周进行一次15-20公里的长距离慢跑,提升身体的有氧耐力,防止“撞墙”现象‌。

‌最大摄氧量强化阶段‌:通过间歇训练提高抗乳酸能力,强化最大摄氧量‌。

‌配速训练阶段‌:在耐力基础和最大摄氧量强化后,进行配速训练,使身体适应马拉松配速,进一步提升比赛成绩‌

马拉松大数据显示,不同年龄段的跑者在不同阶段的跑量建议如下‌:

‌20-29岁‌:这个年龄段的跑者正处于身体发育和技能提升的黄金时期。建议每周跑量在30-40公里左右,可以通过增加跑步频率和距离来提升耐力。这个年龄段的跑者通常具有较高的爆发力和速度,适合在比赛中争取好成绩。

‌30-39岁‌:这个年龄段的跑者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跑步经验,建议每周跑量在40-50公里,注重长距离跑的训练,逐步提升耐力。这个年龄段的跑者耐力较好,策略上应注重节奏控制和体能分配,避免过早消耗体力

‌40-49岁‌:这个年龄段的跑者经验丰富,但需要注意控制跑量,建议每周不超过40公里,重点关注恢复和调整,避免过度训练。策略上应注重节奏控制和心理调适,保持稳定的配速,避免因心理波动影响成绩。

‌50岁以上‌:这个年龄段的跑者需要更加注重健康和安全,建议每周跑量在20-30公里,注重轻松跑和短距离跑,保持心肺功能。

‌‌科学跑步对身体的积极影响包括‌:

‌强化心肺功能‌:长期坚持跑步可以显著提升心肺功能,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增强免疫力‌:跑步可以增强免疫系统,提高身体抵抗力。

‌改善心理状态‌:跑步可以缓解压力,提升心理健康,增强自信心和幸福感。

每周跑步频率:每周4-5次是"黄金分割点"。

每周跑1-2次的人:85%在一年内放弃跑步;

每周跑3次的人:进步速度最快;

每周跑4-5次的人:长期成绩最好;

每周跑6-7次的人:伤病率增加68%。

强度分配:80/20法则

提升最快的跑者:80%低强度(Z1-Z2心率区间)+20%高强度(Z4-Z5)

进步最慢的跑者:大多数时间在"灰区"(Z3)训练,过度依赖中等强度(Z3心率区间)是最普遍的训练错误,占所有跑者训练障碍的42%!

中等强度("灰区")恰好是:

不够慢,无法最大化有氧系统发展

不够快,无法有效刺激无氧能力和跑步经济性

那些严格遵循80/20法则的跑者,比同等跑量但随意安排强度的跑者,5公里成绩平均快7.4%!

配速提升的秘密:不在于"多快",而在于"多变"

成绩最好的跑者,训练配速变化幅度是成绩平平者的2.8倍!那些敢于将慢跑真正放慢的跑者,一年后能承受的高强度训练量比其他人高出43%,这直接转化为更好的比赛成绩。

顶尖跑者:最慢与最快训练配速差异达95%以上

普通跑者:最慢与最快训练配速差异仅30%左右

最被忽视的训练因素:超过62%的跑者完全忽略步频训练

步频与配速的相关性(0.71)比跑量与配速的相关性(0.62)还要高!提高步频是最容易实现的技术改进,通常8-12周就能形成稳定习惯。

  • 步频低于170步/分钟的跑者伤病率高出56%

  • 通过系统训练将步频提高5%,可减少27%的冲击力

  • 步频优化可提升9-13%的跑步经济性

    来源:微信公众号

发布于四川阅读 1452

全部回复

discusser-avatar

十木百人

· 浙江

收藏

亮了(0)
回复
discusser-avatar

茄子吃番茄

· 北京

收藏了

亮了(0)
回复

暂无更多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