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时,手表说累你不累?心率和体感到底听谁的?

avatar
关注

现在跑步的朋友,十有八九手上戴个表,不是为了装酷,是真的方便。

不管是高驰、佳明、颂拓,还是 Apple Watch、华为、小米,功能一个比一个全:

配速、心率、步频、训练负荷、恢复时间……简直就是个“贴身教练”。

但问题来了: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跑得正开心,表突然震你一下:“你心率太高了,慢点!”

或者反过来,你气喘吁吁,感觉快不行了,手表却淡定显示:“负荷正常。”

这时候,到底该听谁的?是相信科技的冷静数据,还是相信自己身体发出的声音?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跑步听谁的”老话题。

一、手表说话,靠的是“算法”

首先,我们得搞清楚,手表说你“累”或者“不累”,它是怎么判断的?

多数跑表的“心率区间”设定,是基于一个公式:

最大心率 = 220 - 年龄

然后把这个最大心率分成几个区间,比如有氧区、阈值区、无氧区等等。

比如你 30 岁,最大心率就设为 190;跑到 171 心率,它就告诉你:“你现在是高强度了,累!”

听起来挺科学对吧?但其实这个公式只是大概估算,不一定适合每个人。

有些人天生心率高,跑得挺轻松,心率也能飙上去;

有些人心率低,但已经累得不行了,手表还说“状态良好”。

关键点是:手表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它不知道你昨天是不是熬夜了,也不知道你今天是不是刚失恋了。

二、体感:最诚实的“老中医”

再说说“体感”。

体感说白了就是:你自己觉得累不累。是不是喘不过气?是不是腿沉?是不是有点头晕?

这些感觉,是你身体用最直观的方式告诉你的“状态”。

很多资深跑者、马拉松大神,尤其是没有手表的那一代,跑起来全靠体感。

他们常说的“节奏跑”“轻松跑”“配速控制”,靠的就是对自己身体的了解。用时间和经验磨出来的“内置感应器”。

但体感也不是完美的,它会被骗。

比如你太兴奋、比赛日肾上腺素飙升,根本感觉不到累;

又比如你心情不好、或者起床气,明明身体状态 OK,但你就是觉得难受。

所以体感也有盲区,不能全信。

三、听谁的?其实要看“场景”

那到底跑步的时候,该听手表,还是听体感?

其实最靠谱的做法是:场景不同,侧重点不同。

1、日常训练:听体感为主,手表为辅

日常慢跑、恢复跑的时候,建议大家多听体感。别为了卡心率区间刻意放慢或者加速,反而影响了训练节奏。

比如今天感觉特别累,身体发出“今天就别虐我了”的信号,就可以放轻松点,心率高一点也无所谓。

反过来,状态好,哪怕心率高点,也可以适当加点料。

2、比赛或高强度训练:手表辅助判断更重要

比如间歇跑、节奏跑、马拉松比赛,这种对配速、心率有要求的训练或比赛,手表就是你防止“炸”的好帮手。

比如你感觉很好,想飙一下,但手表心率已经红区,那你就要小心了:你可能是在燃烧生命,而不是在燃脂。

特别是马拉松中后段,如果你只凭感觉,往往一兴奋就提速,然后“墙”就来了。这个时候,手表的数据能救你一命。

四、最理想的,是“数据 + 体感”的双保险

说到底,不是非此即彼。

真正跑得久、跑得稳的人,是把手表当工具,把体感当判断依据。

数据能帮你客观分析趋势,体感帮你即时做出调整。

打个比方:

手表像是你请来的“科学顾问”——懂分析,擅长推理;

体感是你老搭档“老中医”——凭经验,看脸色;

聪明的跑者,既听科学顾问的建议,也不忘老中医的提醒。

五、跑多了,你就知道答案了

我认识很多跑龄十年以上的跑者,他们有个共同点:

对自己身体非常了解。

不需要复杂数据,一个呼吸节奏、一个步频节奏,就能知道今天能不能上强度、能不能 PB。

但这不是天赋,是跑出来的。

所以如果你刚入坑,别太焦虑,不知道听谁的——很正常。

但请你持续跑、多跑一点、认真跑,慢慢你就会发现:

真正厉害的跑者,听的不是表,也不是一时的感受,而是身体与数据共同奏出的那首“节奏之歌”。

写在最后

最后,我想说,不论你是靠心率跑,还是靠感觉跑,最重要的是跑得开心、跑得健康。

我们不是为了手表上的一个数字去跑步,也不是为了某个配速去逼自己,而是为了在奔跑中找回那个自在的自己。

所以,别陷入“心率焦虑”或者“体感自恋”。把它们当作你的“左右护法”,互相印证、相互平衡。

久而久之,你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听懂身体的语言,也看懂手表的数据。

那时候,无论是 10 公里、半马,还是全马,你都能跑得更稳、更远,也更开心。

你更相信心率,还是体感?欢迎留言分享你的跑步哲学。

来源:微信公众号

发布于四川阅读 598

全部回复

no-replies

评论区开荒,我辈义不容辞

来抢第一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