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我想看跑鞋都要买差一码吗?选购跑鞋最常犯的8个错误
临近618,不少跑友在选购跑鞋时又会遇到“灵魂拷问”:跑鞋该买多大码?不同品牌的尺码标准一致吗?宽脚、窄脚该如何选择?
跑鞋科技日新月异。中底泡沫、碳纤维板等新材料技术每年都在革新,款式更新速度之快,使得固守某个系列甚至某个品牌都未必是最佳选择。
为此,我们请三位跑鞋专家帮助我们汇总了跑者最易踩雷的8大误区。
误区 1
忽视专业量脚
"新手跑者走进鞋店时最常犯的错误就是不让店员帮忙测量脚型。"华盛顿州The Balanced Athlete前店主埃里克·萨赫指出。专业鞋店会使用Brannock量脚器,精确测量脚长、脚宽及足弓长度。
萨赫发现大多数人会忽略足弓长度的测量,这个数据是指从脚跟到前脚掌的距离,也就是足部弯曲的部位。"所有跑鞋都设计有固定的弯曲点,就像人的脚也有自然的弯曲位置,"萨赫解释道,"最佳状态是让这两个弯曲点完美吻合。"
误区 2
混淆鞋舱容积与鞋宽
"鞋舱容积指的是鞋内空间的总体积。"萨赫说。多数人在鞋舱高度不足时,第一反应是要求加宽鞋型。其实有个简单判断方法:用手指测量鞋带最上方两个孔眼之间的距离。这能帮你准确判断跑鞋是过紧还是过松。
"系紧鞋带后,鞋子应该贴合但不紧绷,两个孔眼间应该刚好能放下两根手指。"萨赫说。如果能放下三根手指,说明鞋舱容积不足;若只能放下一根,则说明鞋舱过大。两根手指的间距才是刚刚好。选择合适的鞋舱容积能有效预防足底筋膜炎等常见伤病。
误区 3
拒绝加大鞋码
萨赫建议每次购买跑鞋都应重新测量脚型。他经常遇到顾客在测量前坚持自己"常规尺码",结果发现其实需要更大的尺码。
"人脚通常不会变小,"萨赫说,"足部肌肉每天都在支撑全身重量,这些肌肉伸展后往往不会完全回缩——除非你经常赤足跑步或做足部力量训练。"
在考虑是否加大尺码时,要了解尺码间的实际差异:半码仅相差3毫米,整码差别约为一根鞋带的宽度(6毫米)。"差别其实很小,"萨赫说,"但总有人担心会因此绊倒。"实际上,加大半码甚至整码能显著提升舒适度,完全不必担心被嘲笑穿"小丑鞋"。
误区 4
受同伴影响
萨赫认为选购跑鞋最重要的三个要素是:合脚度(Fit)、触感(Feel)和功能性(Function)。
但当人们带着朋友一起买鞋时,朋友对颜色或显脚大等外观评价常常会影响判断。即使穿着感觉如踏云端,购买者往往还是会听从朋友意见放弃最适合的款式。
新手跑者也容易盲目跟风选择朋友穿的款式。但事实上没有哪款鞋能适合所有人。在试衣间里可以听取朋友建议,但选择跑鞋时,舒适度远比外观重要。
误区5
轻信错误测评
"当某款鞋适合你时,很容易产生'这款鞋应该适合所有人'的错觉。"萨赫说。这正是跑鞋买家过度依赖大众测评的误区所在。
要考量测评者对市场鞋款的了解程度、其脚型特点,以及是否真是跑者。判断测评来源是否可靠:是提供全面信息帮助跑者选择,还是单纯推销产品?
同时要警惕品牌赞助的测评内容,这类测评往往带有倾向性。
误区 6
超期使用跑鞋
传统上跑鞋寿命在480-800公里之间,但很多跑者要么不记录里程,要么心存侥幸继续使用。(某些采用轻量泡棉的新款跑鞋可能不到480公里就需更换。)
穿旧鞋容易导致运动损伤。密歇根州Running Lab创始人肯·拉希德指出,当身体某些部位出现异常疼痛时,往往就是该换鞋的信号。"很多来店里的顾客感到疼痛时,根本不会想到是跑鞋老化的问题,"他说,"我们的建议是提前准备新鞋。"
在旧鞋完全报废前就引入新鞋,能让过渡更顺畅。其他换鞋信号包括:外底纹路磨平,以及中底出现单边塌陷导致不平整。
误区 7
绕道专业跑步装备店
拉希德发现,很多初跑者要么急于开始跑步,要么不愿为专业跑鞋多花钱。他们不去专业跑鞋店接受专家指导,反而在百货商店随便选购低价鞋款,或直接网购。
如果不经过专业跑店的步态分析和需求评估(比如这双鞋是用于耐力跑还是交叉训练?),新手跑者很容易忽略这些关键因素。
虽然看似省钱,但选错鞋可能导致反复购买,最终花费更多。专业跑店不仅选择更多,还能提供专业建议。把合适的跑鞋视为预防运动损伤的投资是明智之举。此外,专业跑店通常备有各种宽度的鞋款,这是一般百货商店没有的。
误区 8
过度依赖跑鞋
"跑者常犯的一个错误,是把跑鞋当成矫正跑姿或实现某种跑法的'处方'。布鲁克斯跑鞋产品管理副总裁卡森·卡普拉拉说,"实际上,应该选择最顺应你自然跑姿,并能带来理想跑步体验的跑鞋。"
真正的力量来自你的双腿,而非跑鞋本身。
来源:微信公众平台

想取个沙雕的名字
· 湖南480公里跑鞋就到寿命了…跑量大的两个月就要换鞋 钱包遭不住
暂无更多回复